浅谈安全生产管理感悟
国能神福(龙岩)发电有限公司
总经理 王咸洪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站在战略和全局高度对安全生产工作作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和指示批示,从历史与现实相贯通、治标与治本相关联、当前与长远相统筹的宽广视角,系统回答了如何认识安全生产、如何做好安全生产工作等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对于企业来说,安全生产是落实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具备不可替代性的特征。通过不断的总结,对安全生产管理从如何正确认识安全、谋划安全和管理安全浅谈感悟。
生命至上 制度体系
风险防控 安全文化
01
要真正“识”安全
(一)充分认识安全的重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人命关天,发展决不能以牺牲人的生命为代价。这必须作为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中国共产党肩负着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走向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经济发展是主要任务,发展是安全的基础,安全是发展的条件,安全发展始终作为经济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保障,只有统筹做好安全和发展,才能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更高的高度。中央领导同志对安全生产作出的一系列重要批示指示,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下对“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最生动的诠释,也是中国共产党对人民的庄严承诺。
“安全”寥寥二字合计十二笔画,却重若千钧。安全涉及到社会大局稳定,甚至是国家政治安全,涉及人民群众身心健康和家庭的平安、幸福,涉及到企业能否正常生产经营和可持续发展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所有人从思想根源上真正重视安全、认识安全、了解安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以“时时放心不下”的责任感,把安全工作作为第一政绩和履职履责的第一要务,持续抓好安全生产。
(二)充分认识安全的时代性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科学工业的前进,势必会产生更多的危险源。只要存在危险源,即存在安全风险,例如火力发电企业在进行脱硫系统改造后,脱硫塔内部检修作业时极易发生火灾事故;落实转型发展,建设风力发电或光伏发电过程中,易发生高空坠落事故等。根据安全管理工作负有时代性的这一特征,就要求从事生产作业的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紧跟时代发展,不断学习和消化最新的安全管理知识,始终能够在管理上和技术上做到与时俱进。
(三)充分认识安全的特殊性
安全工作本身与业务工作在目标管理上的表达方式虽然相同,但在本质上存在较大差别。业务工作的目标考量较为明确和直观,定性或定量的结果能够直接反映工作目标的完成情况;而安全与事故之间存在较多的影响因素,根据“没有出事故并不等于安全上没问题”的关系,故对安全目标的考核上还是较为笼统,过程的管控在这里就显得尤为重要。根据安全工作的这种特点,引入安全目标分级管控的原则,就能根据各个层级的责任分工,细化工作的各个流程,通过完善的责任链条对工作的过程进行全方位的管控,从机制上解决安全工作隐蔽性的问题。
安全工作存在随着业务工作的开展而伴生的特点,除需要进行的审批流程和安全措施布置等直接行为、硬件设施,其他涉及安全的内容难以以较为直观的方式展现,例如人的安全意识、安全技能、精神状态等,这种特点会导致在安全工作的具体计划上出现盲区。例如在生产现场对某项即将开工的作业进行安全检查时,询问工作负责人关于此项作业的安全工作要做什么?或者对某个班组或部门负责人询问本周、本月安全工作计划时,多数都是以“实现安全目标”或“不出事故”来作为答案。此现象的产生可以概括为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安全意识不足,策划业务工作的同时,没有考虑安全工作,二是对安全工作机制、制度和规程等不熟悉,不能在思考安全工作上进行实际的应用。因此,推动各个层级的安全工作计划,能从客观的角度促进主观意识的提高和安全工作机制、制度等的落实。
(四)充分认识安全的复杂性
何为“安全”,《周易》有云“无危则安,无损则全”,何为“安全生产”,《辞海》解释为“为预防生产过程中发生人身、设备事故,形成良好劳动环境和工作秩序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活动”。从宏观来看,安全的概念通俗易懂,从微观和实际上看,安全工作千头万绪,不仅涉及到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具有普遍性的特征,而且还存在多风险交织的情况,同时还存在因安全意识不足、技能缺乏、精神状态不佳等导致的隐蔽性风险。从20世纪80年代首先由煤炭行业提出安全生产标准化直至将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写入《安全生产法》,并逐步的在各个领域、行业推广且不断完善。安全生产标准化从人、物、环、管等方面着手,将复杂的安全问题进行了梳理归类,通过标准化的流程和措施来管控风险。安全生产标准化是落实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强化企业安全生产基础工作,改善安全生产条件,提高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预防事故的重要手段。
02
要认真“谋”安全
(一)要依法合规开展安全工作
习近平总书记在谈到“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加快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时,曾引用过《周公》中“立善法于天下,则天下治,立善法于一国,则一国治”的经典名句。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将“坚持全面依法治国,推进法治中国建设”作为重点进行了叙述。2021年,全面修订了《安全生产法》,2022年6月,开展了以“遵守安全生产法 当好第一责任人”为主题的安全生产月系列活动,这是在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法治化进程中的一次重大变革。作为企业,守法是生产经营的最基本的要求;作为一名国企的负责人,守法不仅仅是履行公民义务,更加是作为一名党员干部,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落实党中央要求的政治责任,同时又是履行社会责任的具体表现。在日常的工作中,要把安全工作作为重中之重,时时刻刻有头悬利剑的危机感,坚决守住安全底线和纪律红线,做到学法、懂法、用法、守法,切实履行法定的安全责任。
(二)要做好安全工作的顶层设计
一个企业的安全管理核心理念和目标都源自于顶层设计。决策层的有力支持是安全管理过程中最坚实的保障,尤其是企业主要负责人,具有不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安全工作科学的顶层设计、完善的管理体系和生产对安全的需求必须做到有机的统一,才能有效的促进安全综合能力提升,才能有效的遏制各类风险,才能避免各类事故发生。一个企业在实施安全管理过程中,最初是由强制性向习惯性转变,再从习惯性最终向自主性转化。通过长期的积累,不断修正和完善安全管理体系,最终形成了特有的安全文化。从时间维度上来看,安全文化体系的形成必须经过较长的沉淀周期,要具备始终不变的安全价值追求,清晰、完善的管理架构,科学合理的制度体系,强力稳固的安全基础,扎实的工作作风等。
(三)要有明确的安全目标
“锐始者必图其终,成功者先计于始”,科学合理的目标管理体系是推动各个层级落实安全责任的内在要求,也是实现一级保一级,下级对上级负责的具体表现。企业在设定安全目标时,要有明确的定性和定量,便于分解细化和考核;同时对下级的安全目标要进行审核,一是下级的目标与上级的目标能够做到定性上有机统一,能够起到保障作用,二是要科学合理,安全目标定性与上级目标脱节或定量太松,会导致一级保一级的机制失效或安全责任层层弱化,安全目标过紧,可能会因权责不对等或因管理难度等客观因素影响,导致不具操作性,脱离实际。
(四)要有专业化的安全管理队伍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推进安全生产领域改革发展的意见》和2021年修订的《安全生产法》对加强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完善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作出了明确要求,相关部委印发了相关的管理办法,使安全管理人员朝着职业化、专业化的方向发展。《安全生产法》中也明确规定了企业对安全生产管理机构和安全生产管理人员的配置标准及职责。如果把企业的主要负责人比作安全管理的“大脑”,那专职的安全管理人员犹如“神经回路”,企业中安全管理人员是具体执行者,必须具备较强的责任心和扎实的安全管理能力,才能正确理解和执行决策层的工作要求以及生产安全的需求。在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实施安全监督的过程中,要以法律法规、标准规范为依据,不能掺杂个人主观因素和过多的个人经验,同时要查找根源、直击问题,减少不必要的管理流程,提高可操作性,才有利于正确的执行。在安全管理的各个环节,各个管理部门要做到各司其职、团结协作、共同推进。
(五)要有科学的安全管理制度
“欲知平直,则必准绳;欲知方圆,则必规矩”,《安全生产法》将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作为企业主要负责人的职责,可见其重要性。科学严谨的管理制度是安全管理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整个安全管理的过程中起着“穿针引线”的重要作用。建立健全制度,有助于企业实现科学管理,保障安全生产,推动企业稳定发展的可靠保证。在制度体系建立过程中,要从制度的合规性、科学性、有效性、连贯性和可操作性上严格把关,避免从根基上就出现“真空”和“漏洞”;在执行落实环节,发现不能执行的情况或遇到新的问题,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要认真的组织研讨解决,杜绝蛮干和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对待事故,理性的进行分析,以制度、标准为准绳,不无限放大事故或潜在风险,科学的使用风险评估规则,制定防范措施。制度体系本身重点要注意几方面:一是具备合规性,管理制度是法律法规的延伸,企业的制度只能严于法律、规范标准和上级要求;二是具备依从性,制度的建立必须是以响应安全价值需求为目的,围绕重点的管控环节和流程来制定;三是具备可操作性,否则就如“空中楼阁”,严重时会损害制度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在制定前,必须到基层和现场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这样才能具备较强的适应性,且符合实际,我们日常工作中经常忽略了这一点;四是具备连贯性,安全管理体系包含了很多的制度,点、面、层的“分工”各不相同,相互之间有支持功能、推动功能、闭环功能等,一旦出现衔接不畅,同样会影响到制度的执行性,从而影响体系运行,这也是我们经常发现安全制度无法执行的结症所在。
03
要严格“管”安全
(一)安全管理应突出“严”字
实践证明,管理越严,效果就越好,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切勿走入误区。管理加压不等于管理加码,严格管理不等于填充式管理,安全管理的核心在于强基固本,要把有限的精力用足在安全基础建设工作上,保证安全体系的良好运作,全员安全责任能够有效落实,才能有效防控风险和消除隐患,从而保障安全生产的稳定局面。
安全管理的“严”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理解,一是要有严密的组织机构,各组织之间要有明确的权责分工界限,各司其职、相互配合,组织体系才能有正常运作的基础。这里要注意安全管理的误区,部分人认为,安全的事就应该是专职安全管理部门的职责,从而忽略了“三管三必须”的要求,同时应该强调的是,专职安全管理人员可能没有从事过生产专业技术相关工作,对具体业务工作看不深、吃不透;再者,部分无需设置专职安全管理部门的企业,安全工作是谁在管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业务的车间或部门,实行内部的监管。如果在这一点上没有清楚的认识,已经从根本上出现了安全责任落实不到位的根源。二是要有严密的制度体系,本文中已经进行了叙述。三是要有严格的管理行为,“严是爱、松是害”,严格的管理行为是组织保障和制度体系的具体实施途径,是安全管理的核心模块,是防控风险和消除隐患的重要手段。四是要有严肃的考核,建立科学合理的绩效奖惩制度是保障安全管理工作的必备条件。相当一部分的工作要依靠绩效的保障作用来进行约束和推动,直至形成了固有的习惯或意识。安全管理工作的成绩很难以量化的具体指标来衡量,除以安全目标为考核指标外,还要注重在过程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环节,要依照对岗、对责、对事,不对人的原则,且必须要以问题为导向,挖掘最深层次的关键点和根源,秉要执本,并结合培训教育,让员工意识到安全工作的极端重要性。
(二)安全管理应突出“细”字
安全管理的本质在于“防控风险”,安全工作的目标根本在于“控制危险源”,努力把事故发生的概率降到最低,万一发生事故,把伤害和损失控制在最低程度上,《左转》有言“居安思危,思则有备,备则无患”。在实施安全管理的过程中,重点是要抓好风险的辨识、评估和防控工作,既要做到风险管理的全面性,又要求对风险管控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同时还会因各种因素产生多变性的特点,是一项较为复杂的“系统工程”。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工作就是将错综复杂的安全管理进行模块化,化繁为简地对风险管控进行规范化、表单化等。
没有任何一张事物是绝对安全的,任何事物中都潜伏着危险因素,从广义上来看,安全生产的日常管理,分为人、机、环境、管理4大类风险。事物只要客观存在,危险源就存在,人们常用风险度来计算安全风险,同时对特殊事物还采取计算方法辨别是否重大危险源和分级。在科学技术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可以通过改进工艺流程、设备设施改造、选择合理的结构、材料的替代等方式消除危险源或降低风险,企业日常的安全管理重心在于管控第二类风险源,即控制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企业应建立长效的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机制,一是要科学、全面、细致的辨识和评估各类风险,对每个环节、每个系统都要从人、机、环、管4方面进行认真的分析,做到不漏项,要科学合理的进行风险分级,要杜绝主观刻意的降低风险等级。二是要从安全管理、安全技术上制定和实施切实可行的管控措施,通过安全生产标准化的建设。三是要应用好动态评估的机制,因人的精神状态、环境变化、时间空间的差别等,可能会造成风险变化或交织,此时就要防止出现死搬硬套风险数据库的情况,要根据现场、现在和现实进行辨识和评估风险,很多复杂的项目在开工前,要进行专项的评估意义就在此。四是要建立持续改进机制,通过隐患排查治理和各类安全检查,查找安全管理工作中存在的漏洞和死角,不断提升风险控制能力。
(三)安全管理应突出“实”字
“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安全管理工作不实,形式主义或工作作风飘浮往往是事故发生的推手,对安全生产威胁极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制下的绝大部分企业安全管理机构、制度体系都较为健全,发生事故往往是在“实”字上出现了问题,有制度不执行,有规程不遵守,有措施不落实,再加之安全监管不到位等因素,根据海因里希法则,发生事故则是必然的。
安全要想管的“顺”,必须坚持安全生产保证体系、监督体系同向发力。一是通过运行标准化、检修标准化、技术监督标准化等,夯实安全生产保证体系基础;二是通过安全生产监督标准化的建设,抓紧抓实各级安委会领导下的安全管理网络的管理,打通安全监督通道,按照分层分级的原则,重点聚焦过程管控,实现分级监察,推动安全监督体系的管理效能高效发挥。三是必须坚持从人的思想和行为作为突破口,通过安全教育警示和严格的考核,重点解决人员主观上的省能心理、侥幸心理、好胜心理和群体心理等。四是要强化管理人员的作风建设,安全生产是实打实、硬碰硬的工作,来不得半点弄虚作假和形式主义,要真管、敢管和善管,要敢于动真碰硬,确保安全工作落实落地,牢牢掌握安全生产的主动权。五是要重点围绕生产现场,发现和解决安全生产的问题,从实际出发不给基层加负担,把主要精力放在抓安全基础建设,打通安全管理的全部脉络。
安全要想管的“好”,必须要扎实推进安全文化建设。安全文化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影响着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在安全管理中属于一种高层次的形态,是企业安全管理“软”实力的展现。一个企业通过不断的积累和完善,形成了一套较为优秀的安全文化,会大大提升企业安全目标、制度的贯彻执行力。安全文化具备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辐射和同化功能,是全体员工对企业的目标、价值观等高度认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不断强化追求目标的思想和行为,带动新员工一同成长,并传承和完善安全文化。因每个企业具有不同的企业文化、不同的员工构成、不同的管理模式及不同的环境等因素,企业在实施安全管理过程中,经过不断的完善改进、积累提炼出具备自身特点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故对于安全文化体系整体而言,具备一定的独特性和不可复制性。从时间维度上来看,安全文化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必须经过较长的沉淀周期;从管理的角度上来看,安全文化的形成,要具备始终不变的安全价值追求,合理的管理架构,科学的制度体系,专业的管理骨干,稳固的安全基础,扎实的工作作风等条件。
★
安全工作没有终点,要时时刻刻将安全工作放在“起跑线”上,不能有须臾的松懈。没有抓不好的安全,只有落实不到位的安全责任,要不断提高“人人讲安全”的意识,端正“人人要安全”的态度,提升“个个会安全”的技能本领,才能有效的防控风险,消除安全隐患,防止事故的发生。
参考文献
[1] 中国安全生产科学研究院. 安全生产管理[M].北京:应急管理出版社,2022.
[2] 吴穹. 安全管理学[M].北京:煤炭工业出版社,2004.
[3] 高雅丽. 安全文化建设研究与实践[J].北京:中国安全生产. 2022:35-39.
[4] 徐德蜀,邱成. 安全文化通论[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4.